close
過年習俗及新年禁忌
中國的過年習俗:
- 俗語說除舊布新,舊有的一年不管過得開不開心,透過大掃除將環境與自己的心情大掃除一番,迎接新的一年到來,營造新的氣象,讓新的一年好上加好。
- 在一年的年尾十二月二十四日一般為民間送灶王爺和地基主回天庭過年的時間,拜拜時注意,宜使用較矮的矮桌或是矮板凳當貢桌,因為傳說地基主身高身高不高,祭祀準備的東西可準備:滷蛋、雞腿、白飯、菜湯、橘子等水果。金紙方面:四方金三支,再一支四方金當作插香的座。祭拜時間通常在早上十一點到下午一點之間。為了確保祭拜時可以讓地基主享用,拜拜時宜呼請:『安請某某某地址的地基主神,弟子(信女)今天準備簡單菜飯請地基主神上座享用,請保佑閤家平安』。
-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夜、歲除、大晦日,是過年前的最後一天。也因為是以農曆為計算基準,十二月多為大月,有三十天,因此又稱為大年三十、年三十、年三十晚、年三十夜、三十暝(閩南語);當該年為十二月為小月時只有廿十九日,除夕則改稱二九暝,小年夜則是過年前的倒數第二天晚上。除夕是傳統的重要節日,習俗上家戶戶會在這一天團聚,吃團圓飯,發壓歲錢,並且進行守歲。
- 長年菜又稱長命百歲菜,嘉義以北地區長年菜是「芥菜」,而台南、高雄、屏東地區的長年菜則為「帶根的菠菜」,烹煮時不可切斷,才能長命百歲,吃的時後必須一根根從頭吃到尾,才能讓年壽長長久久。
- 放煙火、鞭炮是由傳統而來的習俗,傳說古時是用來驅趕年獸的方法,驅趕年獸之餘放煙火、鞭炮也有歡樂喜慶之感,逐漸變成過年期間的應景活動。
- 傳統所流傳下來的習俗,一般的家庭或店家可能在農曆初一、十五(有些人是初二、十六)就會拜拜,而到了過年這段期間,過年前為了感念神明們一年保佑人間的辛勞,會拜拜並送神,恭送神明回到天上述職與休假,過年後則拜拜以迎神,歡迎神明回到人間繼續保佑萬千子民。
- 傳統過年習俗全家會來個大掃除,但過年期間則不可掃地,以避免把財神爺趕跑,另外,垃圾也不能丟掉,必需等到過完年才一次的清掃,掃地時要注意要從外往裡面掃,象徵將金銀財寶掃進來。
- 長大後每到過年前總要幫忙貼春聯,大家有沒有注意很多人的春與福是倒著貼的,其寓意春(剩餘台語唸)到(倒)、福到(倒)與好運到。另外,家家戶戶換上喜氣的大紅春聯後,頓時之間處處充滿喜氣,而春聯上的字句,也大多是充滿思古幽情的詩句,更添增過年習俗年節的氣氛。
- 年夜飯又稱圍爐或團圓飯,是在農曆除夕晚飯一家團聚享用豐盛晚餐並共度新春,一般過年習俗多在除夕祭祖後開始進行。傳統的社會,由於子女各有忙碌工作,除夕這一天的全家團聚,可說是一年中非常重要的日子,一般年夜飯多會在長輩家中全家團聚食用,現代家庭為了便利,也有改上酒樓、餐廳享用。
- 小時後最高興時莫過於除夕夜開始,逢家中或親戚長輩,看到喊聲恭喜發財,便可以領到一封封的壓歲錢。
- 走春也就是拜年,通常由輩分低的向長輩拜年,從前社會比較傳統,在家中向長輩拜完年後,接著要到多處拜年,包括親戚、上司、生意夥伴等,準備的手信則是甚為講究。
過年禁忌:
- 大年初五,傳統習俗上初一到初四,垃圾為「財氣」,但到初五隔開日以後,垃圾反為「窮氣」,因此初五要將過年期間所有的垃圾清倒乾淨,謂之送窮出門,可帶來好運與財運。
- 忌說不吉利的話語,會讓今年一整年不吉利;忌動刀剪針線,所以過年期間所需烹調的食材宜年三十就切好準備妥當。
- 嫁出的女兒宜初二、三回娘家,不可於大年初一、四、五這幾天回娘家,會導致娘家家運衰敗。
- 垃圾也不能丟掉,必需等到初五隔開日才可進行一次的清掃,掃地時要注意要從外往裡面掃,象徵將金銀財寶掃進來。
- 過年大年初一到初五忌吃魚頭、魚尾,魚為年菜必備菜餚,留下魚頭魚尾不吃象徵「有餘」,來年慶有餘。
- 大年初一到初五忌被他人自口袋掏取物件;忌跟還未起床的人拜年,會讓對方一整年都疾病纏身。
- 過年禁忌將衣服曝曬於戶外;忌殺生、忌打罵小孩、忌生氣罵人與人爭執、禁忌向人討債,新的一年有好的開始才會旺一整年。
- 儘量不要打針、開刀、看病,以祈求新的一年身體健康;吃長年菜不可切斷,才可長命百歲。
- 過年大年初五以前忌倒污水、灑水、掃地、倒垃圾或將水往外潑,傳統過年習俗認為每戶家中都家中都藏有福氣財運,灑水、掃地與倒垃圾會將財神爺趕跑與掃走財富與好運。
- 忌用白色物品,例如年糕用的糖不用白糖而用紅糖;忌煎粿,萬一不小心將年粿煎焦掉,焦台語與「赤」同音,不祥由赤貧之意。
--
由 銷售王工商名錄網 於 2/09/2013 08:19:00 下午 張貼在 銷售王工商名錄網
全站熱搜